一、理论界对失败学习研究的重点及难点透析
资料显示,2013年底我国贫困人口高达8249万人,尤其在农村高达8-10%的返贫率。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除政府将增加有利于创业的制度供给,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贫困与创业动机成正向关系的“毕海德定理”,激发人们发挥“出于个人寻求自营职业的动机,而不是出于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等企业家式的冲动”。由生存性动机引发小微企业创业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就是由社会闲散人员包括返城的知识青年创办的,他们在“被雇佣”无门又缺乏收入的双重压力下,被迫走上“自我雇佣”创业之路。因小微企业规模小,所需创立资金少,创业手续相对简单,创业失败风险较小,“正面我赢,反面我也输得不多”,人们创立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会比其它规模类型企业要高,这也就是小微企业为什么在大量死亡的同时,又被更多创立出来的原因所在。然而,小微企业不足3年的生命周期似乎成为创业者难逃的魔咒,也意味着我国绝大多数创业者在创业动机转化为行动之时,注定陷入“失败魔咒”。正如前面分析,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但对失败总结的理论研究偏少。世上没有不败的企业,失败学习也注定构成了创业教育需要拓展的重要方向。在理论界,对创业失败学习研究难度大,主要原因有:
(一)对创业失败价值判断不同,导致研究重点聚
焦在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研究上在我国,“失败”一词的含义有多种。在《现代汉语词典》,“失败”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与“成功”相对;二是被对方打败,输给对方,与“胜利”相对。学者倪宁等认为,创业失败本质是创业者没有实现预定目标。这一判定为笔者对失败的分析提供了启示仅仅从目标来分析失败,很难诠释失败的真正内涵,应从创业“收益———成本”即∑R(总收益)与∑T(总成本)之间的关系视角分析:
①当∑R>∑T>0,意味经营企业可以获得收益,即创业成功。∑R-∑T差额越大,创业成功的价值感越强。
②当∑R-∑T≤0,按照倪氏的分析,即创业失败。从投入产出分析,∑R-∑T<0,即总收益小于总成本,企业无论怎样增加要素投入都无法实现边际收益大于边界成本的产量,创业必然失败。从企业生命周期分析,企业“生命之矢指向”是一维的、单向指向死亡即失败。对于创业者而言,总是走向死亡这个预定目标可以指当事人明确的目标,也可以是当事人并不明确而客观存在的目标。由于创业活动是指由创业动机转为创业行为、由概念性企业到现实企业、从企业成立到企业死亡过程。故而从创业过程分析,创业失败是指在任何创业阶段中的创业活动的中止现象。对学者而言,探寻延长现有企业的生命周期对策更具现实性和容易获得企业的资金上的支持,这种研究上的功利性导致漠视创业失败。对地方政府而言,关注创业行为发生,既增加GDP又解决就业民生,更为重要的是创业实践活动会造就一批成功的创业家。创业失败对地方政府而言,失败是创业者个人的私事,从而对创业失败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对创业失败案例收集容易,对失败真实归因分析存在难
如果不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是对最后的成功者具有意义,对大多数小微企业创业者而言,“如果企业失败了,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会在法律、行业惯例、社会规范方面表现得更加宽容。企业消失了,但创业者生存下来了,并学到了宝贵的经验”。一般来说,创业的成功者愿意将自己的失败经历与人分享,号称创业失败后“不死鸟”的史玉柱失败的经历常常被人引证,但像史玉柱成功的典型鲜少,不能代表普遍。对绝大多数在市场上铩羽而归的失败者而言,赤裸裸解剖自己的失败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人愿意证明自己在市场机会把握、产品组合、企业管理上的“无能”。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人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在探究失败时往往将内置因素外化为不可抗拒的外部客观原因,导致学者们对创业失败归因的分析结果的真实度降低。
(三)文化水平差异对失败的容忍度不同,导致对失败研究存在难度
德鲁克对创业的失败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失败与成功不同。它不能被拒之门外,而且几乎总引起人们注意。但是,它很少被视作机遇的征兆。许许多多的失败不过是错误、是贪婪、是愚蠢草率以及设计或执行不力的结果。”对创业失败的认识,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存有差异。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创业失败与创业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创业者不会被人嘲笑,而往往被认为运气不好所致。即使是内置因素导致创业失败也敢于解剖自己。失败的创业者会从过去的失败经历进行有效学习,放弃低效率项目而选择新的项目。人们把这种不畏失败作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创业失败被认为是耻辱,失败不仅造成资本损失,更被视为无能,也使对失败归因研究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为了不被人耻笑无能,创业者会选择风险较小的项目或者所需要资本较少的小微项目创业,丧失冒险精神。小微型企业作为消灭贫困的重要途径。
- 上一篇:关于瑞典经验的中国大学创业教育反思
- 下一篇: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